水泥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搅拌、模具冲洗、设备冷却及场地清洁等环节,废水中通常含有悬浮颗粒(如水泥、砂石)、高碱性物质、少量油脂及化学添加剂。若直接排放,可能造成水体污染、土壤碱化及管道堵塞等问题。科学处理这类废水需遵循“分类收集、分级处理、循环利用”的原则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预处理环节
1. 物理沉淀法:废水经格栅拦截大颗粒杂质后进入沉淀池,通过自然沉降去除80%以上的悬浮物。可投加聚合氯化铝(PAC)或聚酰胺(PAM)加速絮凝,沉淀污泥经压滤脱水后可作为低标号建材原料回用。
2. pH调节:水泥废水pH常达10-12,需在调节池中加入盐酸或硫酸进行中和,控制pH至6-9的排放标准。自动加药系统可控制酸投加量,避免过度反应。
二、深度处理工艺
1. 气浮除油技术:针对设备润滑产生的浮油,采用溶气气浮装置(DAF)通过微气泡粘附油脂,去除率可达90%以上,处理后油脂浓度低于5mg/L。
2. 膜分离技术:对回用水质要求高的场景,可选用超滤(UF)或反渗透(RO)进行深度脱盐,截留微小颗粒及溶解性污染物,产水率可达70%,直接回用于生产线。
三、循环利用系统
建立封闭式水循环网络,将处理后的清水用于模具冲洗、搅拌用水或降尘作业,实现节水率40%-60%。需定期监测电导率及硬度,防止盐分累积影响混凝土质量。
四、污泥处置
压滤产生的污泥(含水率≤60%)可按危废属性检测结果处置:无重金属污染的可掺入原料煅烧;含特殊成分的需交由公司进行固化填埋。
通过上述组合工艺,废水处理成本可控制在3-5元/吨,同时满足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8978-1996)一级标准。建议企业配套建设在线监测系统,实时监控COD、SS、pH等关键指标,确保处理系统稳定运行。该方案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,助力水泥制品行业绿色转型。